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智能机器人与计算感知实验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3年02月09日

同济大学智能机器人与计算感知实验室依托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面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科技重大需求,围绕机器人多模感知与自主导航、机器人复杂技能学习、无人系统协同感知与检测、信息融合与数字孪生等方向展开研究。实验室详情请见链接:https://robot.tongji.edu.cn

团队成员多人次入选国家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团队拥有开物实验室(机器人学习与人机共融大数据平台)、无人系统虚实融合发育场、两栖无人系统平台、GPU超算中心等先进科研平台。团队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重点、重大项目。

根据承担科研任务及团队发展需要,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5名博士后。

一、 研究方向

1.机器人灵巧操作与技能学习

2.机器人自主导航与定位

3.机器人柔顺交互行为控制

4.腿足机器人运动控制与行为学习

5.多模态感知与信息融合

6.人机共融与共享控制

7.多机器人协同感知

8. 网络传输与数字孪生

9.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开物实验室)

10. 自然语言处理(开物实验室)

11. 视觉图像处理(开物实验室)

二、 招聘条件

1.为人正直、热爱科研、工作勤奋、有责任心、善于沟通与合作;

2.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控制、计算机、机械、电子、仪器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3.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踏实的科研作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薪酬待遇

1. 年薪不低于40万,另有津贴、绩效奖励等。具体额度由导师团队及博士后本人协商确定,一事一议;

2.鼓励并协助申请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各项博士后资助项目,例如“博新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

3.享受上海市和同济大学博士后管理政策相关福利待遇,包括五险一金、落户事宜、协助申请博士后人才公寓;鼓励博士后出站留校或留上海工作,配偶及子女可随迁落户;

4.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环境以及学术资源;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推荐优秀博士后到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国马普所等国外名校深造;

5.进站单位: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的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四、联系方式

请申请者将详细的个人简历(包括完整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与专利清单、联系方式)发送至联系人邮箱邮件标题请标注为“博士后应聘 +姓名+毕业院校”,并注明计划入职时间。

联系人:蒋老师,邮箱:jiangshuo@tongji.edu.cn,ai-robot@tongji.edu.cn

五、合作导师简介

何斌,现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教授、博导,国家人工智能2030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检测、无人系统、数字孪生等。近年来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副主任委员等。

印真,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23年2月加入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2022年前,印真博士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以洪堡学者身份,与IEEE Fellow所长Metin Sitti教授共同开展研究。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名校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师从Francois Barthelat教授。印真博士研究主要专注于仿生结构、机器人结构、先进制造,相关工作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Matter, Composite Structures, 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引起了媒体与企业的广泛关注。他将致力于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先进制造、力学等领域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基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医疗、智能机器人、国防、建筑等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

沈润杰,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研究员。2003年毕业浙江大学,2004年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微特电机研究所博士后;2006-2010年,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微特电机研究所工作; 2011-,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系。研究涉及电力系统、城市建筑、隧道桥梁等行业的智能检测、传感器网络、机器人/无人机技术、数字化建模、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电网重点项目和军口配套科技项目等。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5篇。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授权20多项,获得优秀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行业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2等奖1项。

周艳敏,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教授。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5年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模仿生融合感知、环境主动交互与认知、智能机器人等研究。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支持,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UK BBSRC等项目多项,在领域高水平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王志鹏,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教授。2008年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5年于同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8年于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至今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任职。主要从事智能仿生机器人研究,包括基于仿生多模感知的机器人技能学习、复杂环境下腿足机器人自主行走,协作机器人柔顺交互行为、数据驱动的软体机器人设计与建模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级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等,在ASME/IEEE TMECH、IEEE RAL、IEEE TIM、IEEE ICRA等发表高水平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李刚,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教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无人机及集群、协同感知融合、无线传感网络、数字孪生系统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A类)”、“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等。近年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申请国际专利5项,参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IEEE T IND INFORM、ACM T SENSOR NETWORK、IEEE INTERNET THINGS、IEEE T COMPUT SOCIAL SYST、IEEE T INSTRUM MEAS等发表高水平期刊/会议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3项、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项目、JKW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课题等。

朱忠攀,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研究员。2019年至2022年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与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2019年获得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曾担任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软件开发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智能驾驶人机交互感知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纵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期刊/会议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30余项。

蒋烁,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助理教授。2015年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20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0年国家公派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Hamlyn Centre博士生联合培养。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长期致力于多模态感知、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同济大学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等6项,参与上海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在IEEE-TII、IEEE-TIE、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IEEE-RBME, IEEE-JBHI、IEEE-TIM、IROS等国际知名期刊及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程斌,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助理教授。2015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主要从事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控制、事件驱动控制、协同感知等方向研究。在IEEE TAC, IEEE TCYB, IEEE TNNLS等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IEEE ICCA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等,参与上海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等。